理論定義-----
金恩(1974)認為開放教育是兒童中心、教師中心、及教材活動中心三者兼具。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歸納開放教育的內容應是: 學生主動學習,教師扮演資源人員的角色。
重視觀察及個案研究的評量方式。 提供多樣化的課程與教材,激發學生學習興趣。 重視個別化教學,適應學生個別差異。 開放式的教學空間。 教學採協同教學法。
陳伯璋與盧美貴整理許多學者的說法後指出開放教育的特性為:開放空間、彈性課表、分組或個別化教學方式、混班或混齡學習、強調創造性的活動、彼此尊重、培養兒童的責任感、重視師生的互動與溝通、注重質的評量。
教學規劃-----
校園方面必須符合人性的-安全、美觀、舒適、整齊、清潔、溫馨。親自然的-有水、土、草等自然的東西。富功能性的-用以提供多元課程教學,如步道、劇場、菜圃、遊戲場…等。老師角色-安排吸引兒童的學習環境,使兒童有自行探索的空間,了解孩子的個別差異,適時的給予協助。具備耐心與機智,幫助學生解決偶發事件。讓兒童學會獨立自主。和兒童打成一片,不段自我成長和充實。學生角色-學習負責任,選定某活動就必須完成自己的工作。作決定,逐步養成孩子自己決定和獨立自主的精神。
教學精神以達到認知、技能、情意三者均衡為目標,以發展全人為方向,因此注重質的評量,鼓勵用個人做評量及比較,少評等第,主要是用以診斷及輔導。評量的方式應具有彈性,配合學生興趣與能力,並由教師父母與兒童共同參與。
結論-----
開放式教學是一種能力的培養,培養孩子創造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傳統的教學常抹煞孩子自由探索的興趣,偏重被動的接受,而無法動動手動動腦。開放式教學就是針對這樣的缺點應運而生的教學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