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 師 節 】

 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囉!大家都知道至聖先師就是偉大的孔子,可是你知道孔子的妻子是誰嗎?你知道孔子的兒子又叫什麼名字嗎?孔子為什麼是中國最偉大的一位老師?其實大多數的人對孔子的了解其實是很有限的。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更了解一下這位偉人的生平事蹟吧!

回家的方向

【孔子生平簡介】

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(叔梁為字,紇為名),母親叫顏征在。
 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,建立過兩次戰功,曾任陬邑大夫。叔梁紇先娶妻施氏,生9女,無子。又娶妾,生一子,取名伯尼,又稱孟皮。孟皮腳有毛病,叔梁紇很不滿意,于是又娶顏征在。當時叔梁紇已66歲,顏征在還不到20歲。
 
 公元前551年(魯襄公二十二年),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(今山東曲阜城東南)。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,故名丘,字仲尼。孔子三歲時,父親叔梁紇去逝,母親顏征在就帶著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。到孔子17歲時,孔母顏征在也去逝。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,一年后亓官氏生子,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,孔子感到十分榮幸,給兒子取名為鯉,字伯魚。

回家的方向  TOP

教育生涯 】  

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,都在從事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教育工作。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、教學方法;總結、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;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;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;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。


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

  • 第一階段:自開始辦學,到去齊國求仕之前,約7、8年時間。這一階段他的的門徒還不大多,但是辦學有成效,在社會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名聲。在這一時期,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6歲的顏路(顏回之父),有比他只小9歲的子路。
  • 第二階段:自37歲(魯昭公二十七年、公元前515年)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(魯定公十三年,公元前497年)周遊列國之前,共計18年的時間。 這18年中,孔子雖然有4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,但並沒有停止教授工作。這一階段孔子的教育事業如日中天。教授的學生除了有魯國的學生之外,還有來自齊、楚、衛、晉、秦、陳、吳、宋等國的求學者。其中一些較有名的弟子,如顏回、子貢、冉求、仲弓等,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。
  • 第三階段:自68歲(魯哀公十一年。公元前484年)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,到他去世,共5年時間。這時,他雖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,但魯哀公、季氏最終並沒有任用他。他雖有大夫的身份,也發表過一些政見,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。於是他把精力集中於辦教育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。這一時期較為人知的學生有子夏、子游、子張、曾參等。這幾個人後來大都從事教育事業。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,對孔子思想的傳播也起了重要作用。
     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,相傳有弟子三千,賢弟子七十二人,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;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、子貢,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、子路;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、子夏。 

  孔子死後,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,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,為其服喪3年。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,為孔子守墳6年。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,第一位職業教師,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。

回家的方向  TOP

祭孔

 每年9月28日教師節,也是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紀念,各地的孔廟都有一番莊嚴隆重的祭孔大典。
  孔廟一稱「文廟」,中國最早的孔廟是於春秋時代周敬王42年(西元前478年)興建的,即孔子死後第二年,立廟地點就在山東曲阜孔子的舊宅,當時便有祭孔的典禮。 唐太宗在貞觀4年下詔全國各州縣興建孔廟,於春、秋二季舉行祭典,主祭者為地方首長,朝廷自然由皇帝親臨主祭,其典儀之崇隆,雖歷經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朝代迭替而未稍減。

回家的方向  TOP

【全台首學在府城 】

 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孔廟,是有「全台首學」之稱的台南孔廟,建於明永曆20年(1665年),其後鳳山、嘉義、彰化、台中、台北等地也陸續建廟,全台計有十餘座孔廟。 台灣早期祭孔承襲古製,於每年農曆二月、八月的上丁日(即第一個天干「丁」)舉行,日人據台期間僅儀式略有更動,仍維持春、秋二祭。政府遷台後訂陽曆9月28日為孔子誕辰紀念日,祭孔大典便改在教師節當天舉行。
  祭孔大典又稱「釋奠之禮」,原不限於祭祀孔子,漢唐以後特尊儒術,孔子又是儒家的宗師,有「萬世師表」稱,釋奠之禮也就成為祭孔的專有名詞,其典禮之莊嚴隆重,遠非一般祭典所能及。
  祭孔是在孔廟的成殿舉行的,清晨約5、6點,由樂生分擊「儀門」(中門)兩側的晉鼓和鏞鐘;由鼓三嚴揭開序幕,依次初鼓、再鼓、三鼓,身著古式禮服的祭官便緩緩步至殿前就位,然後開啟儀門及「櫺星門」(大成殿前之大門),接著由禮生高舉「太牢」(牛、羊、豬)三牲,由大成殿步下階,經儀門,再由櫺星門走出,意在告之神靈。然後才開始「迎靈」。   
  迎靈時要演奏「咸和之曲」,由「孔生」分持燈、爐、斧、鉞之類的禮器,分兩列繞經各門,迎靈入大成殿,待樂聲奏罷,與祭者行三跪九叩之禮(今改為三鞠躬),再進饌、上香。   
  迎靈既畢,祭典邁入最高潮,行初獻、亞獻、終獻三獻禮,分奏「寧和之曲」、「安和之曲」、「景和之曲」。獻禮是由正、分獻官分致各殿廡獻帛、獻爵(進酒之意)、行鞠躬禮;初獻禮完還要由主祭官恭讀祭文。獻禮的甸時,在樂聲的伴奏下,由童生獻佾舞於殿前,三獻禮中的歌、舞、樂都不同,每次獻禮各頌贊一首歌,各32字,一字一動作。   
 佾舞有八佾和六佾之分,八佾縱橫各8人,六佾則為6人。八佾舞原為天子之舞,因推崇孔子為「至聖」,故以八佾舞祭奠,目前全省各地孔廟都採八佾舞,只有台北市因礙於場地規模,而舉行六佾舞。   
  三獻禮畢,正獻官要到香案前飲福酒、受福祚,然後撤禮送靈,並到「燎所」(即金爐)焚燒所獻之祝文。正獻官復位後,關閉儀門、櫺星門,然後全體與祭人員「撤班」,整個隆重的釋奠之禮才告結束。   
  目前全省的孔廟都在9月28日這一天舉行祭孔大典,其中以台北、高雄、台中三處最隆重,祭典通常都在早晨5、6點就開始,想觀禮的民眾應提早出發。

TOP

※拔取牛毛增智慧※

 傳統的釋奠之禮所用的牲禮是「太牢」,有四豬、二羊、一牛、祭祀完有一項特別的民間習俗,就是將三牲抬至大成殿前庭中,供觀禮的民眾拔取「智慧毛」(牛毛)。 相傳讀書人若能拔到智慧有頓悟開竅之助,學問會突飛猛進,因此每屆 祭典完,就可以看到婦女小孩簇擁而上,爭拔智慧毛的盛況。 但因智慧毛有限,在,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,往往秩序大亂,因此從民國70年起,便已廢除此項活動。近年來,太牢又改以麵製品取代,拔「智慧毛」就成為一種有趣的傳說了。

TOP

 

傳思動力文教股份有限公司
版權所有•禁止私自轉載
Copyright © 2000 CKids.com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
231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三段205號7樓 • 電話: (02)8913-2133 • 傳真: (02)2633-9826

建議使用: IE 4.0 以上瀏覽器, 800X600 螢幕解析度, 65536 色,
以得到最佳的瀏覽效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