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kids

教學在
所→
教學專欄
  
【幼兒的居家生活與規律(一)】

Marjorie Thyer
林玉珠翻譯/賴瓊如整理

節奏

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節奏,例如:白天、晚上是一個節奏;一天一天是一個節奏;一個月一個月是一個節奏;一年一年也是一個節奏;甚至從生到死也是一個節奏。在幼稚園裡有一定的節奏,孩子在固定的節奏中會感到放鬆,也會比較健康,因為在固定節奏的生活裡,孩子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接下來他可以做什麼,如此孩子才能安心的做事及遊戲,如果孩子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,可以做什麼,他會變得緊張。

回家的方向  TOP

 節奏與呼吸有關,因為有呼吸,所以我們活著。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節奏的,他們的呼吸是混亂的,甚至我們在照顧新生兒時,必須經常去注意他們的呼吸,以避免其停止呼吸。幼稚園的節奏是一進一出,一呼一吸非兩極化的全呼或全吸,全呼的節奏會讓孩子非常興奮;全吸的節奏會很慢很慢,會慢到讓孩子想睡覺,一進一出的呼吸節奏是中庸的,較健康的,所以幼稚園有吸入及呼出的節奏。呼與吸的比例是1:4,而穩定的呼吸節奏要到12歲才會完成,所以,此階段最重要要做的事是在孩子的周圍預備節奏,「幫助孩子進入節奏中,而不是要求孩子要有完美的節奏。」

 幼兒階段,“呼”的節奏對孩子是最重要的。所謂呼的節奏在幼兒階段即是遊戲,不一定要出去外面,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(約一個小時)可以自由的工作。而“吸”的時間要短,例如:坐下來聽故事,大約只要10∼15分鐘就夠了。有些新生剛上學時,因為尚未習慣幼稚園的節奏,他會覺得不舒服、不習慣,所以不好好的坐下來吃午餐或睡覺,他會吵鬧,哭著不來上學,但是一個月後,孩子的身體進入學校的節奏,一切就會進入狀況。在幼稚園中,有時候來園較久的孩子玩得過久了,他們會問老師:「時間不是到了嗎?」「今天是水彩畫畫天嗎?」「日文老師怎麼還沒來?」因為孩子的身體知道時間到了,他們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,他們也已經想要做了。孩子知道時間不是用頭或看錶,而是身體自己知道的。

 幼兒在頭七年,並不像大人是已經發展的意識,他們的意識和大人是不同的,所以才叫做童年。孩子的意識在童年是夢幻的,就像是做夢的感覺,一會兒有,一會兒沒有,不是醒覺的感覺。有節奏的生活讓孩子保有夢幻,如果一下子突然改變作息及規律,會打斷孩子夢幻的意識。幼稚園的節奏是一個接著一個,孩子很清楚的,我們不輕易打斷孩子的節奏,亦即要保護孩子的夢幻意識。

 在家裡孩子也需要像在學校一樣有清楚的、有順序的節奏,有的孩子早起,有的孩子則需要睡得比較久,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,為了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,我們必須順著孩子的節奏安排生活,而非要求孩子適應大人的節奏及生活,也就是要過「孩子的生活」,只要幾年的時間,我們就可以看出節奏對孩子的影響,如果能夠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節奏,必能增進良好的親子關係。

 所謂好的節奏即剛剛所提到的「過孩子的生活」,不是要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,如此孩子成長後的問題會比較少。每個人也都需要有節奏的生活,每天下班回家,大家都累了,回到家有一定的活動,大家一起吃飯、玩一點遊戲、洗澡、說故事、睡覺,一定的時間做一定的事,每天都一樣,孩子會覺得這些事很普通,很平常,所以要幫助孩子,父母最重要的要幫助孩子找出適當的節奏,何時吃飯、何時睡覺……,給孩子一個安定、安靜、溫暖的節奏,而不是今天去這裡,明天去那裡,一次又一次,孩子會覺得很緊張。良好的節奏生活會讓孩子感到舒服、安定、溫暖、有安全感。

 早上,大家都很匆忙,父母要上班,孩子要上學,所以更需要節奏。孩子一直都需要時間,孩子醒來需要時間,他很難像大人一樣說走就走、孩子吃早餐需要時間、孩子穿衣服需要時間、孩子上車需要時間…,所以,我們必須給孩子充裕的時間,為孩子預備好節奏,而不是把孩子匆忙的趕上車,讓孩子在車上吃早餐,這也許對大人還好,但是對孩子一定不好。

回家的方向  TOP

居家生活(在家如何過好的節奏生活)

建議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,這也是節奏的一部分:

1.每天晚上為孩子“說”故事

 在幼稚園裡,我們每天為孩子說故事,故事中有很多圖象,這些圖象都在我們心中,所以,當我們說故事時,圖象自然就會建構在孩子心裡,這不僅幫助孩子的圖象思考能力,又可以增進親子關係。大部分孩子的故事時間大約10分鐘左右即可,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增加故事的長度,有時甚至分段完成,讓孩子對明天有期望也是一件好事。

 也許父母沒有時間可以學習很多新故事,但是有一個故事是所有孩子都會喜歡的,那就是父母自己或祖父母的故事、小時候的故事、過節慶或放假的故事,孩子會非常喜歡聽,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文化的一部分,也是歷史的一部分,他們會很喜歡知道父母、祖父母也曾經是孩子。

 孩子常喜歡同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聽,最後常都是大人因為要唸很多次已經失去耐性、不喜歡了,可是孩子還是很喜歡。當孩子要求一遍又一遍的聽時,我們應該試著體諒,這是孩子的內在需求。故事就像食物,食物在滋養我們的身體,而故事在餵養我們的靈性,故事就是我們心靈的食物。父母每晚和孩子在一起,除了可以知道孩子喜歡的故事類型外,更重要的是「陪伴」孩子的過程。

 Marjorie老師曾經有一個學生,當時7歲,是小一的年紀,有一天,孩子的父母到學校找老師,說他們的孩子每天都要求聽同一個故事,父母就輪流說故事,爸爸說完換媽媽說,父母己經覺得很厭煩,可是孩子還是不停的要求,父母問是否要繼續說給孩子聽?

 這個孩子瘦瘦高高的,他的體格是全班最高大、最強壯的,看起來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領導者,可是實際上,這個孩子非常安靜、不安,只因為他長得高大,班上其他人就期望他能當領導者,而實際上他又不是這類型的孩子,所以產生了極大的壓力。另外,他在家中排行老大,父母亦要求他要做許多事幫助弟弟妹妹,因此,這個孩子有來自家裡及班級裡的雙重壓力。

 老師問父母這個孩子每天要聽的故事是什麼?是「一次打死六個」的故事,故事是這樣的:有一個裁縫師,人長得小小的,他每天都會拿著小小的針做裁縫,而且做得一手好裁縫。有一天,裁縫師在做裁縫時,旁邊放著一罐果醬,有許多蒼蠅停在上面,他拿起蒼蠅拍一拍,結果一次就打死了六隻,裁縫師覺得自己很勇敢,於是決定為自己做一條皮帶,並在上面繡著“一次打死六個”,然後他決定要帶著皮帶走出世界,大家看了他的皮帶,都覺得裁縫師一定是一個很強壯的人,後來他遇見了大巨人、動物及一些人,最後他發現,如果每次都要用強壯來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,所以,人必須用頭腦,而裁縫師證明了自己就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,他真是太了不起了。

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和這個故事的關係,他從故事中學到不能用強壯來解決問題時,就用頭腦來解決,所以,老師請父母繼續為孩子說這個故事,一直到這個孩子把故事完全消化、吸收進去為止,後來這個孩子成年後成為一名律師。

 孩子喜歡不同類型的故事,幽默的、唸謠的…,有時候,孩子們喜歡一個故事,單純的只因為那是「你」說的

 孩子會長大,老師仍鼓勵父母繼續為孩子說故事,因為,即使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自己讀故事書,但是他們沒辦法全然了解故事的真義,所以仍然需要大人的協助,如此可幫助孩子從中得到完整的圖象,進而了解整個故事。當我們說故事時,大人會自然地把自己完整的經驗加入;孩子自己讀時,他們只會一行一行讀,當遇到不會的字或不懂的意思、概念就跳過,所以,孩子自己讀時,絕對不是完整的故事。華德福老師在孩子高中時還說故事給孩子聽,這時老師如果講述古典故事,孩子就能完整了解整個故事,甚至可以引導孩子進入更高的教育層面。

2.讀詩
 孩子喜歡詩裡好笑、好玩的聲音,他們喜歡玩聲音,所以,有韻律的詩,孩子會很喜歡。

3.自由遊戲
  幼稚園中很重要的二件事:遊戲、故事,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自由遊戲;故事在鼓勵孩子想像力的發展,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在家裡也可以像在學校一樣,能夠玩得好、玩得健康。 <<待續>> 

資料來源:娃德福的世界  http://www.waldorf.org.tw電子報第96期

  TOP

 

傳思動力文教股份有限公司
版權所有•禁止私自轉載
Copyright © 2000 CKids.com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
231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三段205號7樓 • 電話: (02)8913-2133 • 傳真: (02)8913-2123
 
建議使用: IE 4.0 以上瀏覽器, 800X600 螢幕解析度, 65536 色,
以得到最佳的瀏覽效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