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家的方向
TOP
人我關係建立
孩子與人的關係是以家庭為基礎,一旦形成就是未來待人接物的模式,想改也難。其中尤以雙親的影響最為重要,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模仿對象,不論父母行為適當與否、對錯、好壞、孩子都會學。而且是「耳濡目染」身教學習,不需要「諄諄教誨」的言教叮嚀。
孩子的人我關係和自我概念都是在家庭中完成雛形的,這些形成期學習有幾個特點,就是未成熟、易受傷,一旦內化後很難改變。但,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自我?首先是發覺孩子的個別性,尤其是與自己的手足。過去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有一個通病:就是認為「一視同仁就是公平」,同時也會希望孩子差不多一樣。像這樣把孩子都壓到「齊頭式平等」對自我概念的形成就是一種阻力,自我概念就是從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來。重要他人的看法當然是不可言玉的,如果連父母都不能肯定孩子的個別性,孩子如何替體會自己存在的價值?建議您在家庭裡定期的與每個孩子有個別時間,完全的注意他。這樣的安排過程孩子學的是分享與尊重,與手足分享父母的關愛與時間,且尊重每段的個別時間,這樣的自我是自重重人的。
建立孩子自信
建立孩子的自信,鼓勵和稱讚是建立自信的基石,但稱讚不是沒有重點的浮誇,如果每件事都稱讚的話,不僅不能建立自信,反而會使孩子產生懷疑,懷疑自己的能力,懷疑您稱讚他的動機,把孩子的自信大打折扣。所以,稱讚若能舉例說明,孩子便能很具體的了解自己的優點為何。
幫助孩子自我欣賞
幫助孩子欣賞自己,任何的全力以赴都值得喝采,帶領孩子欣賞自己的小小成就,一點一滴的累積自信的動力。建立自信的另一種重點放手讓孩子獨立,也就是讓孩子能自由的探索,孩子的自信固然需要增強,但探索中的學習過程或成果才識孩子自信的來源。當孩子有能力完成某些事情時,由內在產生的愉快和興奮是自我概念中最可貴的基礎。父母親最難的就是放手,總覺得孩子要帶在身邊才放心,兩相比較之下,建議您即使不放心也試著適時放手,不只給自己一個喘息,也是給孩子機個機會。
適當的表達
當孩子形成自我概念後,還要觀察是否能適當的表達,現在的孩子在家庭中養尊處優,接觸同儕的機會也少,當有機會表達的時候又扭扭捏捏、推推託拖的,對於協助孩子克服害羞的行為,家長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。不能期望這樣的行為長大就好,因為一旦定型了就會變成自我概念的一部份。父母親對於孩子的害羞要沉著,千萬不要為了孩子的害羞行為去做任何的道歉或藉口,因為這樣不但無法解決任何問題,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是有問題。父母所要作的是情緒上的同理,讓孩子不覺得孤單,例如,可以安慰孩子說:「我們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覺…」。害羞的孩子也常傾向於認為別人不喜歡他,而且將問題歸咎於自己。
小耕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。因為害羞沒有什麼朋友,小耕媽媽卻說:「5個裡面沒有朋友,50個裡面總有朋友吧。」就讓小小的他參加大大的團體,結果小耕從默默的走動到靜靜的果起來,從害羞便得退縮。因此,對於害羞孩子的鼓勵應從小的團體中開始,先鼓勵兩人從滴度互動的活動開始,例如:跳棋、撲克牌等,有一起玩的性質但可以個字完成的又\遊戲。不要怕發生爭吵,因為即使爭吵也是一種互動的學習,也是社會化\群體生活的學習,父母不要立刻介入干涉,剝奪孩子的學習。當孩子真的不願合作時則鼓勵他:如果一起參加的話,一定會好玩。加上多語意情緒上的支持,累積情緒的安全感,作為每次常式的基礎。等到孩子漸漸適應再改變活動性質,增加難度。